城市排水防澇是守護城市生命線的重要環節,也是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今年以來,廣西多地出現超歷史極值的強降雨,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強化統籌協調,補齊城市內澇防御和應急處置短板,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社會化、智能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區完成83個易澇點整治,更新改造155.12公里市政雨水管、渠,應急抽排設備合計排水量新增至32.27萬立方米/時;全區92個獲得國債支持的城市排水防澇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9個項目已投入運行。
打通排水“脈絡” “扮靚”人居環境
進入農歷十一月,南寧北湖路尾朝陽溪流水潺潺,魚翔淺底,周邊的濕地景觀帶上,居民在散步賞景,孩童歡笑嬉戲。然而,幾年前,朝陽溪卻是“臟、亂、差”的集中地。
朝陽溪上游北湖北路段經過治理后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鐘國偉/攝
為修復朝陽溪的生態環境,南寧市通過控制雨天溢流污染河道、對暗通進行清污分流改造、恢復河流生態系統等一系列治理手段,讓朝陽溪實現華麗蛻變,打造成休閑景觀、兼具防洪功能的帶狀生態公園。同時,南寧市排水管網實現“一張圖”管理,有效提高對排水設施安全運行問題和突發內澇問題的防控。
一手抓濕地城市顏值提升,一手抓防洪排澇能力增強,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近年來,南寧市深入推進排水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廠—網”一體化運維養護體系,采用特許經營模式,通過市場化運營方式組建一支600余人的排水設施運維隊伍,配備應急搶險車輛111輛,移動式抽排設備134臺套,全面保障市區排水設施養護、維修及內澇搶險需要。此外,《南寧市深入實施排水管網運維模式改革 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作為城市治理黑臭水體、提升污水處理效能的典型案例獲住房城鄉建設部向全國推廣。
建設海綿城市 補齊內澇治理短板
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新理念。2022年6月,桂林市成功入圍“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桂林市積極探索城市、人、水和諧關系,堅持全域謀劃,因地制宜、有序實施,先后打造了會展中心、師大雁棲湖、都督山海綿化改造等一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
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調蓄水系
參差不齊的草坪,分布有序的水池,走進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就是走進了一個“小海綿體”。校園里的小型喬木、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一個小型公園,這樣的綠地能通過土壤的滲濾作用和植物的凈化能力,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緩解雁棲湖的調蓄壓力。
前幾年汛期,受良豐河河水倒灌和校園內澇積水的雙重影響,學校多次受災。桂林市按照“洪澇共治、蓄排結合”的建設理念,采取修筑防洪堤、整治雁棲湖水系空間、建設排澇泵站與排澇閘門等多種措施防外洪、治內澇;利用綠地土壤的滲滯作用和植物的凈化能力,緩解雁棲湖的調蓄壓力,提升下游連通水體的水環境質量。此外,學校還通過采取預先騰拓雁棲湖庫容、啟動排澇設備、布設防汛沙袋、拉設防汛警戒線等多種應急措施,充分保障度汛安全,實現了河道水位上漲不影響校園道路和教學生活區的項目實施成效。
今年以來,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指導桂林市加快推進“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建設,推動桂林市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截至2024年12月9日,桂林市已獲得撥付海綿城市專項中央補助資金8.8億元,開工項目117個,已完工52個。桂林市10個排水防澇能力提升項目獲得2023年增發國債資金支持,4個排水項目獲得中央預算內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2022年至今,桂林市累計完成74個易澇點整治工作。
下好科技防澇“先手棋”
排水管網系統是一個龐大而錯綜復雜的地下工程,傳統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滿足不了城市日益發展的需要。
2024年,南寧市極端降雨情況頻發。為實現市政排水設施管理精細化、科學化,南寧市開發了排水智能調度系統,集成了信息發布、降雨監測、澇點監控、線上調度、部門協同、澇情分析六大功能,可以快速掌握最大降雨量在哪里、城市道路積水深度多少等信息。
南寧市還新開發了“防澇隨手拍”小程序,市民只需通過掃描二維碼,填寫聯系方式并拍照,即可報送積水點,后臺人員會及時處置并予以反饋,極大提升城市內澇治理和排水設施運維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南寧市排水公司工作人員冒雨開展作業,保障重大活動順利進行。梁榆峰/攝
持續提升城市防澇抗災韌性。2024年,南寧市排水公司根據強降雨情況,對大淥嶺路、楓林路及東葛古城路口等14處易積水點新增“四個一”設備,即在易積水區域安裝一個監控攝像頭、一組警示標牌、一個水位標尺和一套救生設備。目前,南寧市排水公司已對市區范圍內的66處易積水點完成“四個一”標準化建設,為防澇力量的精準調度提供有力保障。
守護城市防汛“生命線”
2024年,汛期極端天氣多發,全國多地頻繁遭受特大暴雨侵襲,部分城市出現嚴重內澇甚至洪澇災害。6月,桂林市遭遇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漓江桂林水文站出現148.88米的洪峰水位,38個氣象觀測站打破建站以來24小時降雨量歷史記錄。
雨勢急驟,汛情緊急。6月17日至21日,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嚴密關注汛情,以“汛”為令,聞“汛”而動,派出工作組和專家及時趕赴桂林市,指導開展城市洪災市政基礎設施運行維護和洪災過后積水抽排工作,協調大型移動抽排設備支援地下室搶險,加快地下室抽排水工作。其中,提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從廣州協調3臺共9000立方米每小時的“龍吸水”支援搶險;從柳州協調2臺共2000立方米每小時的移動抽排設備支援,最大限度降低汛情給群眾造成的損失。
廣州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支援廣西桂林防汛機動搶險隊在桂林漓江郡府抽排地下車庫積水。蘇委武/攝
“地面下的機房基本都被水淹沒了,目前要先把積水抽干凈,技術人員才能下去對相關設備進行檢測維修。”桂林市泵站管理所技術室主任劉峰介紹。受特大洪水災害的影響,桂林市排水工程管理處管轄的37座泵站中有13座被淹停產,14座受洪水影響需檢修后才能開啟;39座泵井中12座被淹停產,18座受洪水影響需檢修后才能開啟。
在應對這次汛情工作中,全區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部門堅守崗位,連續奮戰,密切配合,眾志成城,以昂揚斗志奮戰在抗洪搶險的崗位上,全力抗洪搶險救災,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入汛至今,廣西共經歷17輪強降雨和3輪臺風,桂林市、貴港市、玉林市、賀州市以及崇左市龍州縣等地先后出現江(河)水、洪水漫堤入城現象。為進一步增強我區應對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城市內澇得到及時有效處置,2024年,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城市內澇防御和應急處置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強化部門聯動,系統提升城市內澇防御與應急處置能力,切實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同時,指導各地不斷完善內部聯動機制,明確市政設施、物業小區、建筑工地等關鍵部位的防御責任。目前,14個設區市均已落實城市排水防澇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和城市排水防澇安全責任人制度,通過主要領導坐鎮指揮、責任部門全面巡查、網格員駐點值守等方式,全面壓實基層和終端末梢責任。同時,督促各地抓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在建工地、自建房、農房等一線內澇防御,組織多輪安全隱患排查,避免房屋倒塌和地質災害可能導致的人員傷亡。
風雨不動安如山,扎實防澇保民安。廣西將始終秉持“人民至上”初心,踐行“生命至上”使命,加快補齊排水防澇工作短板弱項,提升預警預報能力。同時,推進排水防澇項目建設,利用國家政策窗口期爭取更多國債資金投入,確保城市防內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黃詩誼/文)